布袋戲流行于閩南地區。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《拾遺記》、五代《化書》、南宋《巳末元日》中史料見載,興盛于明清,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稀有劇種。布袋戲地域文化特征明顯,行當角色分工細致,木偶頭刻形神兼備,表演細膩逼真傳神。2006年5月,晉江布袋木偶戲被國務院列為“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”。2012年12月5日,“木偶人才培養計劃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,成為全球十項優秀實踐名冊之一,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的空白。
閩公網安備 35058202000246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