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產地及流傳區域:晉江各鎮街皆有,以青陽、深滬、安海為佳
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藝:主要原料有面線、豬大骨湯、鹵腸、蝦仁、豬肝、鹵蛋、醋肉、小芋頭、炒土豆仁、炸排骨、炒小香菇朵兒、蝦卷、魚煎、豬料、鴨料、醬、醋、辣椒水、胡椒粉。
1.豬大骨入陶缽用中火煉,切鴨肉入缽一起煉湯留做面線糊,也可以鰻魚頭代替豬大骨;
2.湯頭備好后,放入番薯粉、鹽、蔥頭,待湯頭燒開后下細面線,一味放在爐火上燒;
3.湯頭開后,加鹵腸、蝦仁、豬肝、鹵蛋、醋肉、小芋頭、炒土豆仁等配料,撒上醬、醋、辣椒水、胡椒粉即可食。
【小吃小品】
一夜昏睡,早起吃什么最能迅速醒眠?
就吃面線糊配油條或菜粿。滋滋溜溜,香香脆脆,似從簡實豐盛,這是閩南式的早餐。
在晉江的大街小巷,面線糊很常見。一只鐵皮滑輪車,車身上面挖個圈,擱一口鍋,底下起個爐,加上幾把折疊椅桌,一個面線糊攤就成了。
往日饞嘴,常三五個攛掇著逃課上街喝面線糊。學生娃,缺銀子,光喝糊,加不起配料。一味往碗里撒醬、醋、辣椒水、胡椒粉,這些調料,倒是免費的,喝得走起路來咣當作響。即便如此,也痛快。后來,以面線糊待客。客持匙攪了攪又舀了舀,遂露迷惑神色。那意思大抵是,啥都撈不上,就請吃這個呀?
當然,喝的是糊,吃的是配料。
客不懂。講明白了,客還似懂非懂。但晉江人都懂面線糊,就像懂得說閩南話。
蘇門學士黃庭堅詩云:“湯餅一杯銀絲亂,牽絲如縷玉簪橫”,說的是面線。面線糊,顧名思義,糊狀面線是也。晉江面線糊由來已久,傳聞與乾隆帝有關。乾隆下江南,路過一村落,名叫羅甲。一個赤窮村,又逢歉年,拿不出好東西招待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。但帝已在一秀才家門口下轎了。秀才婦急中生智,找出豐年時啃剩的魚骨頭、肉骨頭熬湯,又翻箱倒柜掃了一把碎碎的面線連同番薯粉下鍋,手忙腳亂做了一碗糊給乾隆吃。不料,帝食畢,龍顏歡悅,賜名“龍須珍珠粥”,并賞了秀才婦。
皇帝食糊,好玩吧?
閩人還盛傳,面線是九天玄女創自天庭,為救災荒而賜予凡間。稠稠面線糊,趟過帝王金枝玉葉的口唇,又沾上通靈夢幻的仙氣,定然金貴許多否?非也。面線糊,不過是布衣粗食罷了。但無論是皇帝吃過,還是仙人所制,其悠久可見一斑。
面線因柔韌綿長不易斷,閩南人常以之喻平安長壽。凡夫俗子吃上一碗,非但享受到那穿腸而過的痛快,而且還得到一份溫暖的祝福。逢生日或是送行,當地人會煮面線糊吃,心里仿佛就妥帖了許多。
做面線糊,重在選料,講究手觸指揉。若觸之線嫩,指揉成條而不碎,則為最佳,說明所用面粉質好,類似清根粉。好吃的面線糊與熬湯有很大的關系,用料不同,味道有別。先將豬大骨入缽起中火煉,切入鴨肉一起煉,鴨肉需切小,這樣易爛而出汁。肉爛后,撈起,湯留做面線糊。有的以大鰻魚頭代替豬大骨,大同小異,皆是為了湯頭味足營養高。湯頭備好后,就可以放入鹽、蔥頭、番薯粉,燒開后下面線,之后就無需搭理,一味置于爐火上燒。
這個時候,若說大功告成,為時尚早。因為只有糊,并無配料。晉江面線糊的配料可多了去,鹵腸、醋肉、蝦卷、熟蝦仁、焯豬肝、小芋頭、炸排骨、炒土豆、鹵蛋或煎蛋、炒小香菇朵兒、鯊魚或鰻魚鱈魚煎、豬料、鴨料等,林林總總,大抵20多種。加了配料,店家會往碗里撒些醬、醋、蔥花、胡椒粉,一碗熱氣騰騰芳香四溢的面線糊才算做成了。下什么配料,客人自主。饞嘴的人,滿碗皆配料,糊也就碗底一丁點兒。當然,多數食客,下兩三樣,就已心滿意足,倒不全是從經濟考慮,而是不想讓配料的風頭蓋過面線糊的湯味。
清晨時分,盛一碗面線糊,要根油條,或者一塊菜粿,直接將油條或菜粿探入碗,蘸那湯頭嚼,愜意悠然自不當說,直吃得眼迷離心舒坦,如同晉江好謎者所擬的謎——“朦朧的眼,朦朧的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