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產地及流傳區域:池店
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藝:主要原料有牛肚、牛排、牛腱子肉。
1.先洗牛肚,一個褶皺一個褶皺地洗干凈;
2.燒開井水(自來水有漂白粉味),將洗凈的牛腱子肉下鍋燉湯,直到湯成濃稠膠狀;
3.牛肚入燉好的湯罐,加上秘制的中藥配方,先用強火燉熟,再用炭火燉2個多小時即可。
【小吃小品】
尋訪之前,找人打聽。人說,這店牛氣,尚好吃的是“蜂窩”(牛肚外形似蜂窩而得名)。于是就想起,少不更事的孩提,曾經捅過的馬蜂窩,懸于枝頭,那蜂眼,密密麻麻,灰不溜秋,既討人厭,又讓人生畏。
那么,這些蜂窩印象與牛肉湯又有何干呢?那人,卻一再攛掇,特好吃,人客多,每天下午三四點就賣光了,去遲了吃不到。話說到這份上,讓人無言以對。若說牛肉湯,晉江的陋街僻巷,毫不夸張地說,走幾步就能逮到一家。罐燜,鍋壓,蒸煮,各種做法均有,吃起來,大同小異。
閩南人愛吃牛肉,尤其冷天,食之祛寒補虛,于是滋養出不少專事牛肉的飯莊酒館生意興隆。往往挨到吃飯時辰,吆喝一聲,吃牛肉去!立馬就有人應和。到了那街那店,已是人頭擠擠。只見店堂伙計往來穿梭,手里捧著的一會兒是牛肉丸,一會兒是牛肉塊,一會兒又是牛排牛肚牛百葉什么的。待那醇香的牛肉熱乎乎的湯頭一入肚,甭提有多帶勁,推門而出,打個帶有牛肉香的飽嗝,旋即消融于沉沉夜空。
或許,食客吃牛肉,貪的是牛食草,營養高,老少咸宜,味道倒次之。
而我們尋訪的這一家,卻以風味獨特而聞名,以至于晉江的饕餮們,一說起牛肉湯必提它,并與千里之外的“淮南王牛肉湯”相媲美。據傳,當年淮南王劉安饑困之際偶然吃到一碗農家牛肉湯,從此難以忘懷,別人遂以其號冠名。
晉江的這一家,也冠以店主名——成宗牛肉店,隱于池店御輦。在曲折有致的小巷里穿梭,青石板潮濕而古樸,墻頭瓦縫綠意招搖。古舊街巷,于今仍鮮為人識,但那古早味,卻已人盡皆知。
遠遠的,只見那招牌已露出黝黑臉龐。是濃濃肉香的熏染,還是歲月的風刀霜劍?老店老招牌,近一甲子的烹煮春秋,讓店家對訪客已是淡定如常。這個退役軍人,自從其父手中接過店子后,就再也不曾離開過那鍋盆灶臺。
吃過的都說好,沒去過的神往之,這是為何?店家說,湯頭最關鍵。一般的牛肉店用大筒骨燉湯,味兒頗佳。伊家用牛排燉,湯頭更稠。后來,用料更狠,拿牛腱子肉來燉。因為腱子肉最好吃,一頭牛也就兩顆,拿這個燉,本兒可就大了,但味道最佳。除選料外,講究的細節還真不少,諸如牛須是本地產,喂草的;水取自村里水井,自來水的漂白粉會竄味;牛肚要一個褶皺一個褶皺地洗;中藥要去大藥房買;要用炭火燉,先強火燉熟,再以文火燉2個多時辰……
如此用心燉一甕牛肉,味道自然超乎尋常。尤其是“蜂窩”,嚼之含筋而不澀,肉嫩而不爛,湯頭醇厚,過喉時黏黏稠稠又溜溜滑滑,滿嘴生香,入肚后,暖暖的,妥實得緊,叫人一時半會兒不想動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