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南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蘇統謀近日榮膺“中國文聯終身曲藝藝術家”榮譽稱號,填補了福建文藝事業該獎項的空白——“南音是我靈魂的伴侶”
9月25日,南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蘇統謀榮膺“中國文聯終身曲藝藝術家”榮譽稱號,他是我省首位獲此殊榮的文藝家。榮譽面前,他謙虛地說:“這份榮譽是南音給予的,是先人們給予的。我只是個開始,所做的不過是把珍貴的遺產保護好、傳下去,并不是我為南音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。”
從小南音就在耳邊縈繞
1939年,蘇統謀出生在晉江深滬鎮的一個南音世家。祖父、父親都是深滬鎮御賓南音社藝術骨干,南音從小就在其耳邊縈繞,融入其血液。
“我是在御賓南音社長大的孩子,南音是我靈魂的伴侶,與我生命不可分割。”蘇統謀說,南音是一種很特別的音樂,能夠讓走進它的人廢寢忘食。從記事起,他便承擔著從家里給祖父和父親送飯的工作,每次都少不了聽上奶奶的一頓怨言。
從喜歡到學習似乎是很自然的過程,不知不覺蘇統謀便學起了南音,這也是記憶中奶奶唯一傷心落淚的事。在奶奶看來,祖父和父親是不務正業的,所以便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他這個家中獨子身上,然而他對南音的好學卻是奶奶所不愿意看到的?;蛟S是宿命使然,蘇統謀比起祖父和父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:10歲正式入館拜師學習,14歲便成為御賓社最年輕的“出館先生”,轟動一時。
16歲那年,晉江木偶劇團招演員,蘇統謀成功入選,有幸師從木偶名師陳天保學習木偶戲音樂,并運用提線木偶傀儡調與南音之間的內在聯系,進一步深入研究南音的演奏和演唱技巧。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磨煉,他的演奏水平日益精湛,且更為系統。
上世紀60年代,蘇統謀到農場參加勞動,那是他停下來作藝術思考最重要的十年,后來很多手稿資料都是在那段時間完成的。他白天參加勞動,晚上偷偷開設南音教席、整理資料,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南音人才。
尋找南音的正統之源
上世紀80年代初,蘇統謀調入市文化局工作,開始深入了解南音掌故,廣泛接觸各種流派,比較異同,尋找南音的正統之源。
經過大半輩子的藝術探索與藝術實踐,他堅定地走正統南音之路,以“飽曲”著名,在唱功、琵琶指法和洞簫吹奏諸法上有著豐富的素養。他的唱腔,音色明亮、咬字分明、韻味極佳,達到演唱“非我、似我、神情有我、恰似我”的意境要求;他的琵琶彈奏輕轉慢捻,聲聲如落玉盤,是主導一曲南音的“萬軍主帥”;洞簫吹奏音色圓潤優美,音域寬廣深厚,音區變化無窮。
難能可貴的是,他遵循傳統,但不墨守成規。比如,在如何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,他認為要融入演唱者、演奏者的個人感受和音樂情緒;可以譜新曲、填新詞,服務現代社會的需要;可以將古譜翻譯成簡譜,作為輔助教材,進一步推動南音傳承……
成立于1982年的晉江南音協會,是泉州地區最早成立的南音社團,蘇統謀當會長,一干就是32年。其間,他先后指導當地各鄉鎮、村(社區)、學校組建南音社團60個,加入這些社團的成員有2000多人。
2002年,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成立,蘇統謀當選常務副主席。30多年來,泉州、晉江組織的南音演唱節、演唱會、大獎賽等各種活動數不勝數,處處都有蘇統謀活躍的身影,他既是活動的組織者,又是演唱活動的主樂演奏者,或為大獎賽的主評委。
加緊收集整理南音資料
2003年,晉江正式對南音資料編撰工程立項。在政府的支持下,蘇統謀開始專門從事南音資料的搜集、整理工作。他與南音老藝師丁水清先生蝸居陋室3年,在前輩原有油印本的基礎上,前后勘校28遍,正式出版《弦管指譜大全》,收入傳統指譜65套。這是南音史上第一套借助電腦技術印制的指譜大全,被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視為“以現代方式保護和傳播南音藝術”的一大突破。
此后,他對南音的搜集、整理一發不可收,2005年整理出版《弦管過支套曲選集》。套曲過支聯唱是一種已近失傳的演唱形式,該書的出版,是對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有效搶救、保護與發揚。同年7月,他率晉江市南音代表團赴臺灣進行藝術交流,很是轟動,因為南音套曲過支聯唱已經幾十年沒搬上過寶島的舞臺了。
2006年,蘇統謀啟動《弦管古曲選集》1至8卷的編校工作。這是“弦管史上空前的大制作”的搜集、整理、編?;顒?。他廣泛征集資料,對古曲進行鉤沉;繼承先賢傳統,按照“支頭”輯錄;查尋故事來源,校勘曲文訛誤,并采用現代技術,把1657首古曲編入八卷大書中,一卷一卷地精印出版,加上之前對指譜、過支曲的整理。
為全面反映弦管過支套曲的面貌,2011年6月,由蘇統謀自編自彈自唱自錄的《弦管過支古曲選集》出版發行。如今,這套南音集成已傳至印尼、新加坡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等地,成為南音愛好者學習的范本。
“南音音樂很好,但還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字資料,缺少完整音樂理論體系的建立,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。”他欣慰地說,南音進入中小學課堂已經整整30個年頭,成功培養一大批接班人。泉州師范學院設有南音專業的本科和碩士點,為南音理論體系的創立建立了基礎。
將南音作為連接紐帶
晉江連續堅持舉辦了十五屆南音演唱節,群眾的參與面之廣讓任何一種藝術都嘆為觀止。
2010年6月,為打造南音傳承平臺,蘇統謀促成晉江市政府牽頭組建晉江市南音藝術團,并擔任藝術團首席顧問。
傳承南音,關鍵是思想開放。蘇統謀認為:“保留傳統應是保留內核,不拘泥于形式?,F代藝術發展,需要讓更多的人通過形式上的認同再來進一步喜歡上傳統,只要我們奏唱的是傳統的,讓傳統更美又何嘗不可呢?”
幾年時間里,蘇統謀帶領藝術團走進國家大劇院作南音專場展演,在清華大學向學子們展現千年古樂的璀璨光輝,在北京語言大學建立南音傳習基地……如今,晉江市南音藝術團已然成為晉江文化一張閃亮的名片。
2018年,他帶著藝術團的孩子們亮相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,用了半個多小時謝幕。如此高規格的尊重,孩子們都被感動哭了。
“觀眾的尊重太深,太沉,我很感動,我在這群孩子身上看到了南音的希望和未來。”他說。
蘇統謀為南音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也作出巨大的貢獻。作為海外眾多鄉會南音團體的藝術顧問、藝術指導,他將南音作為一條紐帶,把閩南僑鄉人民和海外鄉親的心緊緊連在一起。
“南音伴隨著華人華僑遠涉重洋,是他們思念祖國、思念家鄉的搖籃曲、思鄉歌。南音能治病,撫慰游子心。南音能化人,潤物細無聲。”他說。
記者 樹紅霞 通訊員 陳銘偉 文/圖